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

買家消聲賣家匿跡,細看香港樓市新軌跡

政府推出樓市雙辣招後,近期的成交巳委縮到令老行尊都開始惶恐不安。坦言,在人為政策扭曲的情況下,真的不知要多久才可渡過冰河時期。但在眾多重招和銀行借款限制之下,不只整死抄家,連真正用家都無法行動。但有別於九七時十多厘的高原環境,現時環球利息之低,最起碼要多加兩三厘,大家才有箝緊褲頭的感覺。況且,過去十多年,金管局在借貸審核和中央紀錄上巳費盡心思,根本難有九七前月薪一萬供樓九千的勇猛現象。再加上,香港樓市並非在貨區,亦難有以往因一兩件小事便骨牌下滑的危機。所以,政府表面善意調控樓市,最終的結果可能只是無成交式在高原牛皮,但小市民置業的想仍然遙遠。現今,特區政府民望巳跌破谷底。由特首選舉以至眾多措施,「CY陣營」都洗滌不去執行中央意思的指斥。如香港市民在這種時勢下仍捉錯用神,冀望樓市政策會快雨過天晴,可能只是痴心妄想。



港退中進
從現時樓市的境況和政策作買賣雙方正反思量,任何人皆知,基本上是對「買方」較為有利的。但一般人和公司都難做按揭的前提下,「買方」這詞巳不是泛指一般市民和小商家,而僅指有雄厚資金的大型機構。另一買賣雙方奕棋的商業學問是,如果「買家」倍於「賣家」,成交價多會以「賣方」有利,反之亦言。因而,現時政府造就的情況,儼如罷黜買家,把禾雀亂飛的市塲,收縮到指定買家和賣家一對一對峙的境況。潮起潮落,時代轉變,定有人遲官歸故里, 有人漏夜趕科場。八九十年代,香港華資漸次取代英資,成為地產市塲的主角。一瞬間,回歸巳十六週年,香港在各界別都隠感在大陸化。相對地,地產舞台的主角,亦多少輪到大陸背景的演員擔綱演出,至於是用什麼方法和模式作交棒,由於大陸和香港分屬於兩套不同社會體系和法制的地區,有別於八十年代,劇本和對白可能會完全不同。按形勢,現時華置和超人的公司,仍有一大堆法律訴訟要處理,祈求撤走辣招的朋友和業界,可能要待這些官司有眉目,或甚至看到「四大家族出售所有商塲給愛國基金」的報導,才會有放寬的可能。



明修棧道暗渡陳倉
另一值得香港人思索的問題是立法局下月復會後,政府定會把新界發展如期提案。群眾的反應,自然盯着發展局要員們的醜聞窮追不捨。他們的所作所為,巳有多份報章臚列過,在此不贅。但大家有否注意到,香港重要官員的任命,全經中央批准。而「屯地波」和麥局長交义租樓一事,以複雜性而言,根本就顯而易見,但他們都能通過背景審查。心水清的朋友亦可會反問,何解要讓自身問題多多的人,來領導對香港房屋有深遠影響的部門。他們出席任何塲合,定必變成粗口互罵的塲面,根本無法探討論香港房屋問題。有見及此,香港人必須對一國兩制有更深的理解。國家利益,並不等同香港人利益。香港人需視這班領導人為砒霜,以國家戰略國度,他們却是熊掌。那麼,他們可扮演什麼角色,可使中央政府萬般欣賞,難道他們是另一個張居正,想出香港新一條鞭法,並讓全中國參考?以筆者角度,他們的醜聞和人品,正是攫取中央歡心的地方。當大家未來數年都把重點放在喊打官員、被分散注意力下,一水之隔的前海巳高速發展,今年巳賣了兩幅土地。反之,香港人仍在注目高官醜聞,正反兩方互罵數年後,大家如夢初醒才驚覺,另一個由中國全權主管的香港巳完峻。那時,港人的聲音和意見更加不稍一顧。隨後,大型機構和經濟活動帶領人流遷入該區,自會平衡香港的居住問題。


因而,現屆政府的底蘊是真的有心調控和健康化樓市,或是又用戲法來聲東擊西,達到某些企圖,各人應用多角度作深入分析、自我判斷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