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

利物浦(Liverpool)錯判形勢迎接90年代(轉載至足球人雜誌2012四月號)

近年娛樂界和文化界都興起緬懷八九十年代。我們足球界是否也應同樣做呢?八十年代足球轉播大多是英甲,所以對那時英甲王者---紅軍的印象特別深刻。但,只緬懷當時成功的片段,窮增唏噓,更重要的是以古為鑑,研究興替的因由。所以本人認為,回顧紅軍在八十年代的片斷外,看看為這支在當時沒有衰退跡象的勁旅,為何在短短幾年內把江山斷送,及後更成為海鮮波王,至近年賓帥入主才有回起色,才更俱意義。

所以要追索他們的沉淪,應由九十年代初為起點。紅軍在七八十年代壟斷英甲的結果好像植根了理所當然的感覺。的確,當時中小型班當中他們鮮有對手。在英甲後期,隊中也只有阿仙奴有能力與他們在聯賽中抗衡。另一勁旅曼聯在當時巳有廿十六年向隅聯賽錦標看似不成氣候。

長期處於高峰使人變得因循故轍。再者,英甲後期盟主列斯也像阿仙奴般以略帶英式(只有簡東拿一員是技術形)的高大柱墩打法稱王。也是這錯誤的臆測,紅軍對成功模式和打法都抱維持現狀的態度,以為僅作克制舊有英式打法就可一樣可在超聯中橫行。在以「不變應萬變」,只作輕微部署的前題下,他們沒有放眼在歐陸,還倚賴舊有採購網絡在英倫球員引入史超活、桑達斯及胡禮等為骨幹。這些90年代的新力軍應付過去英甲水平的確還可以。在眾隊加入有簡東拿及真路拿等一級歐洲球員後,紅軍想倚賴這班球員稱霸則大有不足。比士利的接班人哥洛夫則更是不合格,比上述兩人起碼差兩班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